“这真的是有生之年系列!”一位网友在微博上感叹道,配图是2025年F1中国大奖赛闭幕式上耀眼的烟花与欢呼的人海。而同一时刻的上海北外滩,“格子旗嘉年华”正在火热进行,伴随着震撼的电子乐和飙升的消费热情,整个城市像是被按下了加速器。有人形容,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场F1赛事,而是一场覆盖全城的超级派对。
3月23日,F1中国大奖赛在上海国际赛车场落下帷幕,迈凯伦新星皮亚斯特里强势夺冠,为这场旷世激烈的角逐画上惊叹号。而更让人兴奋的是,今年赛事吸引了超22万人次到场观赛,创下了自举办以来的历史新高。其中,境外观众占比显著提升,人数是去年的两倍以上。有人说,这是F1的一场“满级吸粉”,不仅重新点燃了国内对赛车运动的热情,还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上海。
“堵车堵到了离谱,但也值!”绝对不是夸张。有数据显示,从3月20日开赛前夕到23日收官,上海数个交通枢纽连日满负荷运转。仅上海火车站的到达旅客总数就达到154.4万人次,同比增长30%。酒店方面更是早早进入“一房难求”状态,甚至有靠近赛车场的民宿价格在短短一周翻了三倍。可以说,这次F1赛事给上海全产业链都打了一针强心剂。
毋庸置疑,F1作为全球体育顶流IP,其吸流能力在今年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。据久事体育官方透露,他们今年售出了1万多套赛票及6000个海外游客专属的旅游套餐。这些套餐不止是看比赛,还包括涵盖张园、北外滩等各个热点目的地的定制游体验。通过赛票联动旅游产品,上海正试图让观赛本身成为整个城市文化消费链条的一部分。粉丝们来了不仅看比赛,还要住、要吃、要玩,最终把一场赛事转化成为城市经济的“浓缩引擎”。
而在嘉定区,F1的主场效应被放大到了极致。今年主打的“票根经济”再次大显身手。赛事期间,持票观众可在嘉定多家合作商场享受专属优惠,直接拉动汽车销售额突破3200万元,众多汽车品牌还联合推出了限量车型和赛事纪念款。从赛车到实车,从赛道到商场,这一场F1显然不只是比赛,更是一场全面覆盖产业链的城市经济拼图。商场客流量增加了20%-30%,汽车展厅几乎天天爆满。“来了嘉定,不买车都不好意思走”的话题甚至一度上了热搜。
此外,赛事热潮下,上海北外滩举办的“格子旗嘉年华”也成了整个城市的焦点。从音乐演出、电音节到创意市集,现场累计吸引了超过8.8万人次。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,70多场次的音乐演出从下午轮番嗨到深夜,带动周边区域消费热度飙升。一场当代的赛车文化和音乐狂欢无缝融合,彻底洗刷了人们对赛车赛后“无聊打烊”的固有印象。有乐迷表示:“这里看F1,连门票也送爽了。”
与此同时,不得不提上海张园这个极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标,在本次F1赛事期间焕发了新的活力。借助街区改造与赛事体验相结合,张园成为F1观众的新宠地标之一。赛前赛后,这里不仅推出了一系列围绕赛车文化的互动展览,还引入赛车主题咖啡馆和手作坊,让游客在浓郁的海派氛围中感受赛车运动的现代魅力。过去因为历史街区改造而鲜有客流的张园,今年日均游客人数几乎暴增至8万人,用“人潮如织”来形容绝对不过分。
透过放大镜看本次F1,可以发现它不仅仅是一场国际体育赛事,更是贯穿上海经济、文化、旅游多领域的一次全方位联动。通过赛道内外的资源整合,上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赛事消费“闭环”。一张门票可以带动住宿、交通、餐饮、纪念品等多个消费链条的全面爆发。而背后的核心逻辑是,赛事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体育竞技,而是一种城市更新的催化剂。这不是空话,嘉定区的汽车消费热潮、北外滩的狂欢节潮流和张园街区的文化融合,都是实实在在的数据和案例。
本次赛事的成功,让人看到了上海为了探索城市经济新模式所付出的努力。这场举世瞩目的F1大戏,已经证明了大型赛事是如何“撬动”一座城市的。未来,拥有如此雄厚资源整合能力的上海,会不会将这种“赛事经济上海范式”推向更多国际平台?
观赛的你,如果有机会,你会为F1来上海吗?你最期待在未来的城市赛事中看到什么新体验?欢迎留言,期待你的想法!